牛年話牛
薛媛媛
![]() |
插圖張宇塵,天津日報配圖 |
進入牛年,讓人想起體積龐大的牛。牛頭上一對彎彎的角,一雙又大又深的眼睛,一身黑色或黃色的毛發,兩個忽閃忽閃的耳朵,和一條長尾巴。在甲骨文中牛是象形字,牛字形象牛頭,上面是牛角,下面是牛耳,中間一豎表示牛面。
牛在有的國家,象征最神聖的動物,許多少數民族將牛作爲神來供奉,有些宗教信徒甚至把牛稱作母親。郭沫若曾在《水牛贊》中寫道:“花有國花,人有國手,你是中國國獸,獸中泰鬥。”
在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,人們一千年前就用牛耕種水田,牛耕一直延續到中國的近代。現在雖然進入機械化耕種,牛的作用退到了次位,但在偏僻的山村,那些小丘小地仍離不開牛,牛仍是農民的寶貴。前年,我在偏遠的山村扶貧,一到春耕,千家萬戶,趕著自家的牛去耕田。犁裝到牛身上,牛很通人性,見主人裝好犁,乖乖地下到田裏。牛在前面拉,人在後頭舉起牛鞭,嘴裏不時發出駕駕聲,牛低著頭,默默地、心無旁骛地耕作。犁在水田嘩嘩哩哩,身後掀起的土地散發出泥腥味和青草的甘味;田裏的青蛙從地裏鑽出來又躲藏到地裏,剛驚飛的鳥又落到田邊的樹枝上。那山村的景象,那幅田園勞作的畫面,正如當代詩人臧克家《老黃牛》中描繪的:“塊塊荒田水和泥,深耕細作走東西。老牛亦解韶光貴,不待揚鞭自奮蹄。”
牛具有勤勞本分,默默奉獻,忍辱負重的自我犧牲精神,李可染在他的牛畫中寫道:“給予人者多,取與人者寡,其爲牛乎!”魯迅先生一句名言:“吃的是草,擠出來的是奶。”
牛又是力量的象征。在西班牙鬥牛士中,牛瞪著圓圓的眼睛,耳朵豎立,尾巴夾緊,頭低低垂下,一步一步,用堅硬的角頂過去,健壯勇猛……
真可謂,牛年話牛意不盡。
作者簡介:薛媛媛,湖南桃江人,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,國家一級作家。199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,已發表和出版作品五百多萬字。著有長篇小說《湘繡女》《我是你老師》《六三班的成長報告》,小說集《雕花床》《湘繡旗袍》,散文集《那個女人那個雪夜》,長篇傳記文學《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》。作品多次被《新華文摘》《小說選刊》《小說月報》《中華文學選刊》《中篇小說選刊》轉載,有作品翻譯到國外並拍成影視劇,曾獲多種獎項。
發布時間:2021/2/18 13:58:00,來源:天津日报